《江苏教育报》头版报道淮安召开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振兴县中、关爱激励教师、促进职教高质量发展系列举措,全力擦亮“学在淮安”品牌,一起来看原文!
淮安召开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振兴县中、关爱激励教师、促进职教高质量发展系列举措——全力擦亮“学在淮安”品牌
近日,淮安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淮安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县中振兴的意见》《关于关爱激励教师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系统谋划、高位推动,明确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时间表、路线图。
该市直面县中振兴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逐一攻坚、破题,把“县中振兴”目标围绕“凝聚建设合力”“筑牢队伍根基”“突出质量核心”3个主要方面分解成10项重点任务。
为凝聚起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发展教育的强大合力,该市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压实县中振兴责任。市、县(区)财政分别设立“县中振兴专项资金”,5年内市本级每年安排不低于3000万元、各县(区)每年安排不低于500万元;建立市“圆梦教育基金”,总额不低于1亿元;支持各地成立县级或县中“教育发展基金”。二是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县中振兴工作作为县(区)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县中发展绩效作为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履职评价的重要参考;县中办学质量考核结果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县中主要负责同志履职晋升的重要依据,并与年度考核绩效挂钩。
针对县中教师队伍建设,该市推出了多条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政策。如试点县中校长聘任制,支持引进名校长或成熟管理团队;班子成员中应有40周岁以下人员,优秀中层干部暂时无法进入学校领导班子的,可选为校党委委员参与班子分工;实施“未来校长”培养工程;支持探索与绩效挂钩的校长年薪制。优化岗位职称管理,市、县(区)分别设立不少于100人的教师岗位“周转池”;县中增核不少于9%的教师编制,力争两年内生师比达到10∶1;根据需要给予各县中5—10个竞赛教练类特殊人才岗位,允许差异化报酬;推进县中自主招聘,探索实施县聘、校聘制度,对评而未聘的县中教师根据考核结果按一定标准予以兑资;获省级及以上基本功大赛、优质课评比最高奖项的教师由单位兑现高一级职称待遇。
为强化质量第一导向,淮安市还在推进县中振兴的《意见》中提出推进招考制度改革,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初、高中联合培养试点;市、县(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造2—3个苏北领先、全省知名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支持县中开展学科竞赛联合培养;支持以独立办学、合作办学、委托管理等方式引进外地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打通教师和教研员职业流动通道,实施教研员驻点教研;支持县中以人才输出、课程共享等多种形式指导参与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引领带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有力政策。
“提升县域教育,谋划县中崛起,需要各地各部门、各县域高中和义务教育学校共同努力,下定决心、坚定信心、下大气力解决好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想方设法提高办学水平。我们力争通过3—5年努力,实现县中办学质量普遍提升,名校录取实现重大突破,每个县(区)拥有1—2所在全省叫得响的一流高中。”淮安市教育局局长陈俊祥说。
为激励广大教师,该市出台的《关爱激励教师的若干措施》中,从弘扬尊师重教风尚、建立优秀校长教师表扬制度、优化职称评聘和人才招引机制、关爱教师身心健康等9个方面明确了具体举措。如为高层次教育人才和荣获市级以上综合表彰的优秀教师颁发“江淮尊师卡”,在就医、购书等方面给予优待优惠;鼓励从淮安外流的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学科名师回淮工作,实现“凤还巢”;实施“银龄”计划,建立基础教育退休名师名校长信息库,择优返聘;各级财政每年按照不低于教师核定工资总额的1.5%足额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对在职进修(教育类专业)的农村教师和攻读教育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取得学位或学历)的教师给予不低于学费总额50%的补助等。
《关于促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则从优化院校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改善现有实训条件、科学配置师资队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职业培训活力、强化留淮就业举措、推进职普融通发展、加大考核激励力度等10个方面推动淮安市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未来,我市将继续坚持整体谋划、一体推进,突出教学质量这一核心、筑牢教师队伍这一根基、健全体制机制这一保障,持续增强教育服务保障能力,凝聚起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发展教育的强大合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职业教育优质融合发展、高等教育优质内涵发展,加快重塑让群众更有自信心的‘学在淮安’品牌。”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说。